扫码关注公众号
+
类别:资料发布时间:2022-11-18
本方案中所述脚手架仅针对外墙脚手架,为结构与装修施工两用架,使用功能主要为结构施工防护与外墙装修施工。本工程施工外脚手架主要用于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的安全防护和后期装饰装修阶段的安全防护。结构施工用脚手架如需拆除,必须经项目总工批准。因为售楼部占地面积较小,建筑高度低,左侧样板间结构二层,最高11.3米,右侧一层,高度9.5米,局部4.5米,且无地下室,同时四周有可有空间,故采用双立杆落地脚手架目 录一、编制说明 3二、编制依据 3(一)现场资料、图纸文件: 3(二)国家规范、标准及行业地区法律法规要求: 3三、工程概况 3(一)基本概况: 3(二)分部分项工程概况: 4四
标签: 施工方案
类别:资料发布时间:2022-04-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 第 37 号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已经2018年2月12日第37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8年6月1日起施行。部 长 王蒙徽 2018年3月8日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
类别:资料发布时间:2022-05-10
监理公司一级安全教育内容建筑业和其他行业不同,有自己的特点:产品不固定、施工作业流动性大、露天、高处作业多、手工操作、体力劳动、施工现场变换不定、临时工多、工期不固定等,特别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建筑业开放劳务市场后,建筑队伍不断地壮大,而且又多为年轻新手,安全知识极其贫乏,不安全因素多,比较容易形成临时观念,不采取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靠侥幸心理过日子,伤亡事故必然会发生。所以,安全教育是提高职工安全知识的重要方法,开展安全教育更显出其重要意义,以确保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三级安全教育”是企业必须坚持的安全生产基本教育制度和主要形式是:一级教育由公司负责执行,二级教育由项目监理部负责进行
类别:资料发布时间:2023-10-25
目 录1 总则 22 监理依据 23 监理工作目标 34 安全监理的任务 35 监理安全管理体系 46 监理安全管理措施 47 监理安全管理内容 57.1、施工前的安全监理工作 57.2、施工过程的安全监理工作 6(1)、施工道路安全监理 8(2)、基坑开挖安全监理 8(3)、用电安全监理 13(4)、机械设备安全监理 15(5)、管线保护安全监理 17(6)、特殊工种管理安全监理 178 文明施工监理 188.1、事后控制和安全事故的报告 20A、事后控制措施 20B、安全事故的报告 209 安全检查制度 221 总则1.1本细则适用于深圳市
类别:资料发布时间:2023-06-01
中国水电五局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全局机动车、驾驶员的安全管理,预防交通事故,制定本制度。第二条 工程局交通安全管理原则是:“依法管理、安全第一、方便生产”。第三条 各单位(项目)应依照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建立本单位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第二章 机构设置与职责第四条 工程局安全监察部是工程局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第五条 各级行政正职是交通安全第一责任人。第六条 各单位(项目)安监(保卫)部门为本单位(项目)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交管部门),全面负责本单位机动车驾驶人员、机动车(含厂内机动车)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交管部门
标签: 项目管理
类别:资料发布时间:2022-08-10
安全监督监督人员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工程建设责任主体的安全生产行为、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开展情况进行抽查。工程项目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应当作为重点抽查内容。对含有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项目、近一年发生过生产安全事故的施工企业承接的工程项目应当增加抽查次数。施工安全监督过程中,对发生过生产安全事故以及检查中发现安全隐患较多的工程项目,应当调整监督工作计划,增加抽查次数。(一)安全监督起止时间监督机构组织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人员召开施工安全监督告知会议,提出安全监督要求,开始实施安全监督。工程项目因故中止施工的,在接到建设单
标签: 安全文明施工
类别:资料发布时间:2021-05-26
目录第一章项目概述131.1项目名称131.2建设单位131.3建设背景131.3.1桥梁安全现状131.3.2桥梁管理现状161.3.3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发展171.4建设目标与原则181.4.1建设目标181.4.2建设原则181.5建设内容191.6建设周期201.6.1一期工程201.6.2后续工程211.7项目投资与资金来源211.8效益及风险221.8.1效益分析221.8.2风险分析231.9方案编制依据241.10结论与建议24第二章现状与需求分析252.1现状分析252.2需求分析252.2.1用户分析252.2.2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262.2.3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27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