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文章 关于英式产教融合的思考与感悟(英式教育课程)

关于英式产教融合的思考与感悟(英式教育课程)

2023-07-15 00:00:00

本文来源:公众号“思说师不说”一近几十年英国的大学开设了越来越多的专业。作为发达的大学教育系统,英国许多大学这些年继续保持着全球领先,这种地位优势是否与其开设越来越多的专业相关呢?究竟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英国

分类:建筑业新闻

作者:蔚新文

来源:公众号“思说师不说”

近几十年英国的大学开设了越来越多的专业。作为发达的大学教育系统,英国许多大学这些年继续保持着全球领先,这种地位优势是否与其开设越来越多的专业相关呢?究竟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英国大学开设越来越多的专业呢?

学界会认为是和下面的一系列因素相关。

一是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关。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的学科领域和专业需求不断的涌现,大学便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兴趣来开设了新的专业和课程。

二是与技术和科学的进步相关。

科技和科学的不断进步,也为大学提供了开设新专业的机会。

三是与大学竞争相关。

随着大学之间的竞争加剧,大学通过不断的拓展专业范围来吸引更多的学生。

四是与教学和研究发展相关。

大学的教学研究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发展,而开设新的专业可以促进知识创新和学术研究。

五是与大学参与全球化相关。

优秀的大学会随着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而更好的发展。世界各地更多的优秀学生到发达国家比方说英国学习,大学必要根据海外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来开设新的专业。

当然了,学校或者学界是不太关心或不愿意正视大学的专业越来越多也可能与大学的学生数减少、毕业生就业难相关这个事实。

但事实上是二者有强关联的。

英国大学专业越开越多,可以英国大学的商科为例。

英国大学商科近几十年发生越来越细的分科,相应的专业数也越来越多。

英国大学商科的细分领域:会计学领域里面有审计、税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商业管理领域有组织行为、创新管理、领导力、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经济学领域有金融学与投资银行、企业融资证券市场及金融衍生品等,市场营销专业下有市场营销与品牌管理、消费者行为、数字营销、公关与传媒、销售管理,国际商务与国际贸易、贸易物流、国际市场跨文化管理,全球化趋势,海外投资;经济学领域有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国际经济、公共经济学等;人力资源领域有组织发展、绩效管理、培训与发展员工关系,与选用;供应链管理有采购、物流、库存管理、运输与分配、合作关系管理;酒店管理专业有酒店运营、餐饮服务、房间销售、客户体验、节能环保,旅游管理专业里面旅游营销、旅游规划、旅游开发、旅游服务、文化旅游等;在管理信息系统里面有数据分析、信息技术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管管理,经营策略里面有企业文化,竞争策、战略领导力、企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管理;创业管理专业有创业计划、融资、创业融资、创新管理、创业生态、商业伦理;项目管理专业有项目规划、项目执行、项目控制、团队协作、风险管理;法律专业里有商业法、合同法、公司法、知识产权金融法等。

以上还只是15个涉商专业里面各有5~6个细分的领域,还不包括新兴行业与这15个专业以及新细分专业领域结合而产生出的新专业,当然这也不包括全球范围内因为科技发展引发的学科交叉领域派生的新专业,也不包括全球化(缩小版的全球化)带来的相关新挑战而可能产生的新专业,也不包括因为数字化而新设的新专业及专业方向。事实上,这些原因导致新专业新课程的产生,在英国许多大学属于常在。

诸如此类,可以见到英国高等教育中专业发展,是与经济发展、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相紧密呼应的,是与具体行业的变迁存在明显因果关联的。可以说,是因为大学与时俱进的意识与能力及时产生了更多新专业,大学以越来越细分的专业应对行业、产业、市场的新需求,这是使得英国大学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

在这方面,英国的大学已经积累很多经验。

众所周知,现代化与工业革命不可分割,工业革命的发源发祥地从英国开始,而蔓延至西欧,因而西欧的现代化曾经走在了全球的前面。

在现代化进程的全程过程中,西欧遇到的现代性问题比较多,遇到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各方面的问题也比较早,其解决问题的方案也。

由于长期积累的科学主义思维方式,学界习惯把遇到的问题转化成为一个一个学科需要解释的议题,以及一个个专业需要解决的专题。这样,英国乃至西欧大学的专业、学科就比较发达,研究范围的广度与深度就都容易形成先发优势。后来现代化的成就集中到美国,美国也加入到了在全球率先拓展学科和专业的行列。

随着现代化达到一个个新的高度,或者说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达到一个个新水平以后,它们陆续先遇到了一个个更加宏观的新问题,环境问题、气候问题、科技与人的问题、人口增长缓慢的问题、全球供应链堵塞的问题、市场有效竞争与社会贫富分化问题;现在,他们面临要解决的是人的主体性释放与社会包容性问题,以及如何公正对待后发展国家的问题——这可能与他们自诩和自傲的全球领导力相关,但能够走通的路径却可能与他们过往曾经的成功经验不一致;未来,他们还会遇到人的生产或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英国和西方早先遇到的问题,解决或没有解决,后发国家早早晚晚都会再次以大体相似的方式遇到。

作为现代化早发国家,英国能够更早的感知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种种变化,作为全球优秀的高等教育系统,英国的大学也就不难及时反映和应对环境的这些变化,其能够及时设置新的学科、专业、课程以应对新需求,就在情理之中。

目前许多英国大学还面临了一些新的情况。那就是随着传统制造业开始外移或者说是传统制造业的空心化,英国早年在工业制造地区服务工业化而建立的大学面临着一些新挑战——当然这种挑战并不意味着他们大学就从此没落。

事实上,英国传统的制造业包括造船业、汽车业虽然衰弱了,但这不等于其智能制造业等高端制造业就落后。英国的精密仪器,英国的生物化学、生物医药、金融及金融科技等领域,在全球依然领先。这一方面他们与美国一样有相似之处。

当然了,英国面临着一个不同于美国的难题,国土面积过小,人口仅6,000万左右。其创新可能带来的新增长点,便绕不过两个困扰:

是,传统制造业衰落以后或者外移以后,许多大学服务于本区域经济和驻地企业的内容及能力需要不断重新的调整。

对此,英国大学的解决方案是,重新审视相关企业对大学可能的需求,重新找到大学对企业的关联,促进双方发生相互的引力。

为此,一些聪明的大学开始自己建构新专业、新课程,并且有不少还在重建大学的工程(创新、创造力)中心,构建模拟产业企业真实需求的场景,以发现需求和满足需求来主动为地方经济、为地方企业服务、为相关行业企业服务。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英国大学这种服务行业企业方式和德国是不一样的。

德国是因为历史、文化以及制度的原因,导致其创造了教育双元制,产生了校企融合发展的制度形闭环或产教融合的闭环。

而英国,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到程度、累积了许多问题以后,原本大学服务社会的竞争力因为需求变化而由大学自行调整服务面向和服务能力,并由此引发企业和大学产生了新的相互吸引力、相互的依赖性。

可以说,英国主要是以市场供需平衡为原则展开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而英国的大学则是那个率先迈出融合步的合作伙伴。

英国大学与企业的合作过程,既各自减少运行成本,也相互抱团取暖。企业获得科技研发能力补足和人才需求的满足,大学找到科技发展应用场景和人才输出的通道。

正是这一点,英式产业融合可能对更有借鉴意义。

第二,创新在本土溢出效应不足的难题,需要海外市场补充。

英国大学校企合作已有良好基础。英国高端制造业,英国高科技领域的创新走在前面。一个工业积累很丰富,财富积累很丰富,环境治理很优美,能够吸引全球很多人才的地方,一个教育资源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一个曾经引领工业革命的地方,创新能够走在前面,并不奇怪。

但是英国有一个难点很难靠自己独善其身,那就是英国创新可能走在前面,但其创新的应用场景却不够丰富。

这可能会引发一个困境,即英国更多的创新投入在本地市场的收获和报可能不会太高。投资投入产出比不高,久而久之会影响投入的可持续性。毕竟资本是要更高报的,即便公益性机构的投入,也需要的投入产出率来支持其可持续的投入能力。

即便英国大学和英国企业已然合作紧密,英国大学自身创新或者企业创新已然踊跃,但它也离不开更多的海外市场。只有拥有更庞大的海外市场,才能形成它创新投入报的溢出优势,才能找到它投入产出的平衡点。

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说,英国需要全球化,英国需要海外市场,英国需要与新兴国家包括在内国家的大市场合作。这是其理性。

它不被其他观念所左右。这是确定的,它还在理性范畴内决策与行动的话。这符合其对待后发国家总体立场的底层逻辑。

至于其它跃入世人视线的林林总总的算计与博弈,其中较大一部分大略可以视作是基于此以上的要价策略。

到正题:

英国大学因应市场变化而设置了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分的新专业,而不是继续埋头以用传统专业应对环境变化,英国大学主动察觉产业和市场变化,在产教融合中优先塑造大学自己包括新专业、新课程和新实验场景解决问题在内的服务能力,并且还先迈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的步,值得大学在产业变革时代的大学转型中借鉴。

评论 0

阅读数 225

0

评论

相关推荐

最新资料